Taipei City,
2018年
11月
2日
|
11:31
Asia/Taipei

Booking.com宣布啟動「新創加速器3.0」,行動力挺永續旅遊!

號召全球新創團隊力爭千萬基金,激盪正能量共創永續旅遊新火花

為協助新創團隊解決永續旅遊產業的課題,旅遊科技業的領導品牌Booking.com 宣布,即日起展開永續旅遊 「Booking 新創加速器計畫3.0」,開放給全球嘗試透過科技應用協助永續旅遊產業的新創事業申請報名,獲選的團隊除能前往荷蘭阿姆斯特丹參與為期三周的訓練營外,還有機會透過簡報爭取高達 2 百萬歐元(約6千8百萬台幣)的投資基金!

為慶祝「Booking新創加速器3.0」計畫的展開,Booking.com 整理出過往得獎團隊的案例,包括降低旅遊環境負荷量、促進旅遊科技業女性經濟獨立、推動在地觀光社群經濟,以及永續水資源方案等,盼藉此啟發更多的旅遊新創團隊申請加入計畫,共同激盪出新火花,為世界各地帶來正面的影響力。

1. Booking.com 宣布「Booking 新創加速器計畫3.0」即日開跑,並開放給全球嘗試透過科技應用協助永續旅遊產業的新創事業申請報名。(圖片由Booking.com提供)

旅客業者齊心力,共展永續旅遊潛力

根據聯合國統計,1950 年跨國旅遊的旅客數僅為 2 千 5 百萬人次,然而至 2017 年人數便已超過 13 億,世界旅遊組織進一步預測在 2030 年前每年還會成長 3.3%,屆時每一年將有 18 億的旅客進行跨國旅遊[1]。而現在已有部分熱門旅遊目的地衍生出不堪負荷的現象,也因此成為永續旅遊急迫的議題之一,這不僅是許多新創事業希望解決的目標,許多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威尼斯與巴塞隆納等也已加入研究解決辦法。

根據 Booking.com 最近的研究[2]顯示,為了減低旅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多數的旅客都願意調整旅遊目的地與行程等。不僅如此,全球旅客有超過一半(51%)願意選擇在郊區的住宿,或避開旅遊旺季(68%)。幾乎一半的旅客(47%)願意捨棄熱門的觀光景點,轉而探索其他較鮮為人知的地方。另外,有 54% 的旅客也表示會為了前往非主流觀光的地點旅遊,而特地延長旅程。這些都顯示出永續旅遊發展的無限潛力,讓旅客可以探索並發掘更多值得遊覽的區域,甚至支持更多在地商業的發展。

扭轉性別不平等,創新商業模式助旅遊業女性獨立

在主要工作年齡區間,25-54 歲的全球女性實際上參與勞動的比率為 63%,男性比率則高達 94%。若依照性別來看薪資範疇的話,男性與女性的差距為 23%[3]。性別平等與婦女權利不僅被列為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更是Booking.com 十分重視的課題。近年來,全球越來越多的新創公司運用其創新想法與商業模式,讓女性透過提供旅遊相關服務達到經濟獨立。

2018 Booking 加速器計畫的得獎者之一Sakha 女性司機自轉計劃(Women on Wheels),即對於性別平等有著卓越創新的貢獻。此計畫在接下來的兩年,為超過 1,000 位貧困的女性提供生計,這些女性將會以司機的身分,為全印度的女性提供超過一百萬次安全的交通接送服務,同時也能為自己與家庭賺進收入,整體金額預估超過 2 百萬歐元。

活絡社群觀光產能,媒合資源回饋在地經濟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數據顯示,旅客前往已開發國家旅遊每花費 100 美元,約只有 5 美元是真正貢獻給當地社會。因此將國際旅客的消費實際留在當地,以推動當地旅遊產業成長,仍是一大需要努力的目標。而據 Booking.com 近期的研究顯示,將近三分之二旅客(65%)表示想要購買更多當地生產的產品,而非主流的觀光紀念品。另外,也有超過一半(53%)的全球旅客認為,如果可以減輕觀光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他們願意參與由當地社群所舉辦的活動[2]

近期也有越來越多的新創事業為此議題正努力著,例如2017年加速器計畫獎金的冠軍得主後街文化學院(Backstreet Academy),便提供了一個點對點的旅遊服務平台,讓旅客可以與藝術家面對面互動。該公司 2017 年已成功推動了 213 項傳統活動、手工藝與許多無形的文化資產傳承,未來2018年還將成長至 240 項,盼透過旅遊活動與科技支持來減緩貧窮的問題。目前後街文化學院在南亞合作的微型創業已增加 16%,便協助當地社群創造出一倍以上的收益成長。

環保議題不過氣,新科技結合旅宿創生機

近年來,許多致力於永續旅遊的新創團隊,正在針對地球的環境問題尋求解決方案,其中包括了水資源的取用困難、塑膠垃圾問題與自然資源持續枯竭等。根據聯合國的研究[4],上個世紀用水量的增長率為人口成長率的兩倍,而淡水的匱乏致使難以取得水資源的社群,只得依賴環境傷害較高的瓶裝水,然塑膠垃圾則將為環境引發而外的成本。據聯合國環境署統計,全球每年約製造 3 億噸的塑膠垃圾,相當於全世界所有人口的總重量。許多塑膠垃圾最終流入河川與海洋,汙染全球水資源、危害海洋生態系統,並大量堆積在海灘與沿海景點。

為協助支持環境保護,2017 年加速器計畫的得獎者-Desolenator,嘗試使用最新的科技,以同時解決水資源與塑膠垃圾的問題。Desolenator團隊的裝置利用太陽能把任何來源的水轉化為可飲用的乾淨水源,目前更準備於 2019年 推出一系列的實驗計畫,包括在柬埔寨的一個度假村中,推動永續的水資源解決方案,替換渡假村中所有塑膠瓶的使用。團隊第一年的目標是替該飯店省下超過美金 33,000 的營運成本,並減少至少 3 萬個塑膠瓶的使用量與至少 8 噸的碳足跡。

Booking 加速器 3.0,培育永續旅遊新創人才

在 2019年的 Booking 加速器計畫中,Booking.com 將會選出 10 個與永續旅遊相關的新創事業,邀請參加於 2019 年 5 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所舉辦為期三週的訓練營,來藉此加速擴大事業的營運。系列活動將包含演講、實踐工作坊與專家指導,參加者還可在最後階段透過簡報,爭取Booking.com高達 50 萬歐元(約1千7百萬台幣)的資助金。此外,所有的新創團隊還可以繼續接受 Booking.com 專家一年的指導培訓,也有機會與 Booking.com 合作,參與相關的新創計畫與實驗。

2. 獲選團隊將前往荷蘭阿姆斯特丹參與為期三周的訓練營,更有機會透過簡報爭取高達 2 百萬歐元(約6千8百萬台幣)的投資基金!(圖片由Booking.com提供)

Booking.com 的執行長 Gillian Tans 表示:「隨著 Booking 加速器計畫即將邁入第三年,許多參賽的新創團隊的創業精神與在各領域展現的創意均相當令人激賞,他們分散觀光人潮、為女性創造就業機會、為資源匱乏的社群推動包容性成長,並研發新科技的解決方案,在全球各地致力促進人類的快樂與健康。我們真心相信運用科技的力量,可以讓我們體驗世界的方式變得更好,同時也期待繼續推動此計畫,讓更多團隊可獲得資助,為旅遊產業帶來持續與永續的影響力。」

為了讓旅客能在全球超過 143,000 個旅遊地點盡情體驗與探索,Booking.com 也致力於為各地的永續發展做出貢獻,期望未來的世代能像我們一樣,持續在這些地方發掘世界的美好。不論是Booking Cares 基金計畫Booking Cares 實驗室Booking 加速器計畫,均為Booking.com 公司內部志工計畫的延伸,員工透過此計畫與當地組織長期合作,一同為維護世界各個旅遊目的地盡一份心力。所有的計畫具有相同目標,也進一步拓展 Booking.com 為全世界的旅遊產業貢獻正面力量的服務承諾。想更了解未來的計畫與相關機會,歡迎前往 Booking Cares 網站頁面了解詳情。

全球的新創團隊注意了,2019年 Booking 加速器計畫自2018 年 11 月 1 日至2018年12月2日開放申請。有興趣的新創團隊可前往 Booking Cares 網站頁面底下的 Booking 加速器頁面,獲得更詳細的資訊與內容。

4. Booking.com 執行長Gillian Tans表示:「許多參賽團隊的創業精神與創意均相當令人激賞,我們將繼續推動此計畫,為旅遊產業帶來持續與永續的影響力。」(圖片由Booking.com提供)

【新聞聯絡方式】

booking.com@kconcepts.com.tw / 8768-3889# 250/212

【關於 Booking.com

Booking.com B.V 成立於 1996 年,從小型的荷蘭新創公司發展為全球最大的旅遊線上平台之一,並隸屬於 Booking Holdings Inc.(納斯達克上市公司:BKNG),Booking.com 目前有超過 17,000 名員工,在全球 70 個國家設有 198 間辦公室。 Booking.com 的願景是要讓每個人都能盡情探索世界,因此我們致力於發展數位科技,為顧客打造便利無礙的旅程。Booking.com 以全球最多的絕佳住宿選擇連結所有旅客,住宿選擇包含公寓、度假屋、家族經營 B&B,到 5 星級豪華渡假村、樹屋還有冰屋。Booking.com 網站支援 43 種語言,提供超過 2,890 萬間房源,包括超過560萬間民宿、公寓等特色住宿,遍及全球 230 個國家/地區和141,000 個目的地。

本站每天訂房晚數超過 150 萬,無論是商務差旅或是休閒旅遊,顧客都可以透過 Booking.com 即時預訂理想住宿;除了快速方便外,本站不收任何手續費,而且提供買貴退差價保證。如遇到任何問題,顧客可以隨時連絡 Booking.com 24 小時客服,共 40 種客服語言供您選擇。

歡迎到TwitterInstagram追蹤最新消息,到Facebook按讚,或前往台灣媒體訊息中心了解更多。